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兼備輔導理論與個案研究
情緒病與精神病的輔導專書

  心理健康跟身體健康互為表裏,因人的思想、情緒及行為有連帶關係,忽略其中一項也影響深遠。再者,受精神病及情緒病困擾的人士更有年輕化趨勢。

  本書針對常見的情緒病及精神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病態賭博、厭食症、妄念、自我污名、精神分裂症的殘餘病徵等,進行個案分析,介紹如何有效應用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和特點,針對病人的核心信念、中介信念及自動化思想,從認知、情緒及行為層面三大介入法,逐步改善病人的負面思想、情緒及病情,減低對生活的影響。更另設專章探討靈性認知行為治療及積極認知行為治療等新議題。

本書特色

  本書兼備輔導理論及本地個案例子,幫助前線社工及輔導員從事實務工作,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及老師研究和學習,為精神康復輔導技巧與實務的參考書

名人推薦

  本書介紹如何在不同情緒病和精神病患上應用認知行為治療,並附以個案實例說明有關輔導手法,是一本難能可貴而值得輔導員和社工參考的著作。──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錢大康

  將認知行為治療法結合其他理論,包括靈性和信仰、正向心理學和污名化等理論,以拓展認知行為治療的應用範圍和有關介入手法,實在難能可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陳麗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劍雲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註冊社工及香港輔導會認可督導員。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社會工作學系博士。

  主要教授科目為精神復康工作、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和認知行為治療等。早年為資深社工,曾於本港精神復康服務範疇工作十多年,服務單位包括:中途宿舍、長期護理院、輔助就業、陽光路上和社區精神照顧服務等。曾負責不同類型的嚴重精神病個案輔導,並督導前線社工有關個案工作和輔導手法。著有《精神復康輔導工作——理論與個案》。

吳日嵐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及教授。先後於香港浸會大學獲社會工作榮譽文憑及文學士學位,後於英國埃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獲社會服務策劃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及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學院(香港課程)臨床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吳教授主修社會工作及精神康復,曾任精神康復社會工作者,有豐富的心理輔導及精神康復社會工作經驗。2006年獲美國認知治療學院認知治療資格。2014年獲EMDR培訓資格。

  吳教授的輔導專業包括精神康復社會工作、個人及家庭輔導、危機及創傷後壓力症候處理、焦慮及抑鬱治療等。其學術研究及論文曾在不同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

目錄

序一  錢大康
序二  陳麗雲
序三  樊富珉
序四  陳慶忠
編者序一  楊劍雲
編者序二  吳日嵐
前言
作者簡介
 
第一章  認知行為治療簡介
第一節  認知行為治療學派
第二節  基本模式
第三節  高級模式
第四節  治療特點
第五節  如何應用在華人社會
第六節  三大介入法及成效研究
 
第二章  改善抑鬱症:都市常見情緒病
第一節  抑鬱症簡介
第二節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第三節  個案工作實例一——容易被忽略的青年抑鬱症
第四節  個案工作實例二——學習壓力沉重的中五生
第五節  個案工作實例三——過分憂慮的母親

第三章  針對厭食症、懼學症和病態賭徒的治療
第一節  厭食症:日趨年輕化的進食失調症
‧ 進食失調症簡介
‧ 厭食症的認知模式
‧ 個案工作實例——過度減肥的後果
第二節  懼學症:情緒困擾,拒絕上學
‧ 懼學症簡介
‧ 懼學症的認知模式
‧ 個案工作實例——考試帶來的焦慮感
第三節  病態賭徒:香港病態比率較外國高
‧ 病態賭博簡介
‧ 病態賭博的認知模式
‧ 個案工作實例——債台高築,眾叛親離
 
第四章  妄念:引發思考和認知偏差
第一節  妄念簡介
第二節  妄念的認知模式
第三節  個案工作實例一——妄想老師同學刻意針對
第四節  個案工作實例二——精神分裂症的殘餘病徵
 
第五章 靈性認知行為治療
第一節  靈性與精神健康
第二節  靈性認知行為治療簡介
第三節  個案工作實例——以信仰改善負面信念
 
第六章 自我污名:內化負面觀點與偏見
第一節  自我污名簡介
第二節  自我污名的認知模式
第三節  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抗自我污名
 
第七章  積極認知行為治療的實踐
第一節  積極認知行為治療簡介
第二節  積極認知行為治療法
第三節  積極認知重組研習——龜兔賽跑的啟迪
 
附錄一  內化污名量表
附錄二  認知行為治療常用輔導技巧
附錄三  積極認知行為治療方案
附錄四  系統減敏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序一

  在高度發展和現代化的大都會,生活壓力一般十分沉重,很多人受情緒病和精神病困擾。根據資料顯示,約百分之十三的香港成年人患上情緒病,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部分嚴重情緒病者更有自殺危機。事實上,抑鬱症已成為導致現代都市人死亡的第二號病患。
   
  由於情緒病為香港人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為情緒病患者提供適當的治療和支援是十分重要的。除藥物治療外,心理輔導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在過去數十年的實證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是一項有效治療情緒病的心理輔導手法。
 
  本書由香港浸會大學吳日嵐教授和楊劍雲博士編著,介紹如何在不同情緒病和精神病患上應用認知行為治療,並附以個案實例說明有關輔導手法,是一本難能可貴而值得輔導員和社工參考的著作。

錢大康(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序二
   
  在精神復康工作上,十分講求和推崇實證為本介入法(evidenced-based practice)。在過去數十年的實證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對改善情緒病和精神病有明顯療效。本書主要是介紹由Dr. Judith. Beck所發展的高階認知行為治療法(Advanced model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並以個案實例說明如何運用這治療法於不同的情緒和精神病者上。
   
  本書值得欣賞的地方,除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高階認知行為治療法,並附以不同的個案實例,包括抑鬱症、焦慮症、飲食失調、病態賭徒、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說明有關介入手法。此外,本書附上很多圖表,讓讀者更容易掌握和應用有關的介入技巧,值得讚賞!
   
  本書另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將認知行為治療法結合其他理論,包括靈性和信仰(spirituality and faith)、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therapy)和污名化(stigmatization)等理論,以拓展認知行為治療的應用範圍和有關介入手法,實在難能可貴,很值得讀者參考。
   
  最後,祝賀楊劍雲博士和吳日嵐教授成功出版這書,讓眾多讀者、輔導員、社工和學生受惠。

陳麗雲(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序三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威脅人們精神健康的因素越來越多。根據中國衛生部公佈的資料顯示,全國精神疾病的患者約一億人,其中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約一千六百萬,需要精神健康專業服務的人羣至少有上億人。目前內地精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遠遠不能滿足精神病患者治療與康復的需要。一方面是由於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員的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療缺乏有效的理論、模式和方法。
   
  閱讀香港浸會大學楊劍雲博士編著的《精神健康與輔導: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案例》的電子書稿,我一下子被吸引了,真想一口氣讀完它。相比國內很多認知行為治療或其他心理治療的書籍,這本書的特色鮮明且實用,通俗易懂,操作性強,實用價值高。全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與方法,並精心挑選了不同的個案實例,如抑鬱症的青少年和母親,有賭博成癮,精神病或妄想症的個案等,說明對不同的情緒病及精神病如何應用認知行為治療,每個案例都描述了個案的成長背景,疾病的形成和影響因素,治療的詳細過程和所使用的心理治療技巧方法,以及治療效果的評估。
   
  此外,尤為難得的是,本書作者不僅僅通過各類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療呈現認知行為治療療法的應用,還引入對精神病患者去污名化、信仰、靈性和積極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使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法在應用上避免只聚焦個體病理性的問題,還考慮到如何積極應用個體已有的信仰、中國傳統文化等自身優勢力量來解決問題;不僅僅關注問題的解決,還關注去污名化的重要性,以此呼籲社會為遭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羣構建積極和支持的良好環境。
   
  近年來,隨着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發展,國內出版了多本認知行為治療的譯著和專著,但更多是專注於理論的介紹,像這本整合了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專著還比較少見,本書正好填補了中文文獻的不足,是一本在精神健康治療領域中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我深信本書的出版將對中國的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以及精神科醫生,尤其是精神疾病治療與康復領域中的同行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我強烈地推薦本書,特別地,我向國內的同行強烈地推薦此書。

樊富珉(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臨床與諮詢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分會副主任)

序四
   
  精神與身體健康是人生不可取代的需要。在今天忙碌的社會,我們很少運動,也生活在壓力下。本書非常及時地滿足了社區精神衛生業者的需求。
   
  本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大學的知識轉移,以惠及社會。通過知識轉移,浸會大學繼續服務社區作為我們全人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的大學希望繼續回饋社會。
   
  最後,祝賀楊劍雲博士和吳日嵐教授成功出版這書,讓他們深刻的知識使世界受益。

陳慶忠(Ir. Dr. Alfred TAN,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主管)

編者序一
   
  首先,多謝讀者的支持!我在2013年出版的著作《精神復康輔導工作——理論與個案》,一直受到讀者歡迎。讀者大多欣賞這書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介紹應用於精神復康工作的幾個重要理論,並附以個案實例仔細介紹有關的介入手法。我對讀者這些正面評價和支持,感到十分鼓舞。因此,開始籌劃編著這新著作——《精神健康與輔導——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案例》。
   
  這本書的出版,是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計劃(Knowledge Transfer Project)之一。這本書能順利完成,要多謝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辦事處的支持,尤其是對本書出版事宜和相關培訓工作,給予寶貴的意見。另外,也要多謝這計劃的合作伙伴——靈火使團——對此計劃和出版本書的支持和參與。參與此計劃的靈火使團輔導員,全都是香港浸會大學青年輔導學碩士(現改為輔導學碩士)課程的畢業生。這些靈火使團輔導員,連同參與此計劃的其他輔導員,以個案研習方式,撰寫如何應用認知行為治療於個案工作上。
   
  此外,要多謝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系主任吳日嵐教授和其他老師,為本書撰寫一篇重要的文章——積極認知行為治療。吳教授揉合了積極心理學和認知行為治療理論,並結合多年輔導實踐經驗,發展出一種適合華人的積極認知行為治療,十分具參考價值。
   
  這書的出版,也要多謝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和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臨床與諮詢心理學教授樊富珉教授,和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主管陳慶忠博士為這新書撰序。他們對此書的正面評價和推薦,令這書被廣泛讀者、輔導員、社工和學生的信任和接受。
   
  最後,我要獻這書予我內子程慧儀,答謝她一直對我在大學教書的工作和寫本書的支持和鼓勵,好讓我能專心寫作,完成此書。我也要獻這書予我兩名兒子——楊溢朗和楊溢生,讓他們知道在主耶穌基督的幫助下,我希望藉着出版此書,讓眾多讀者、輔導員、社工和學生,能提升其輔導技巧和果效,以協助患了情緒病和精神病的朋友,擺脫病患的困擾,重拾身心靈安康。

楊劍雲

編者序二
   
  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精神健康問題將會是重要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抑鬱症為甚。作為社會工作教育的老師,楊劍雲博士和我一直關注如何為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人士提供適當的治療或心理輔導,以培養他們解決困難的能力。我們積極從事精神健康輔導及教學工作多年,一直有志將過去從事認知行為治療的經驗編撰成書,以作為從事精神健康輔導工作同工的參考。
   
  故此,於2015年開始,楊博士及本人聯同香港浸會大學青年輔導學碩士課程的畢業生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結合華人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靈性及信仰知識,撰寫成《精神健康與輔導——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和案例》一書。透過個案實例的討論及分析,促進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者的啟迪和反思。此書的完成,除有賴楊博士的努力堅持及各師生的參與外,我們亦感謝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計劃的支持,謹此致謝。

吳日嵐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765872
  • 規格:平裝 / 282頁 / 17 x 23 x 1.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前言
   
根據香港近期的全港大型抽樣調查研究顯示,介乎16至75歲的本港人中,13.3%患了情緒病,2.5%患了嚴重精神病。另外,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於2016年中,介乎15至74歲人口數目約為596萬人。以此推算,估計香港約有94萬名青少年及成人患有情緒病及精神病,而當中約有15萬人患有嚴重精神病。此外,根據醫管局的統計,本港的精神病患者數目一直持續上升,這些病患者大多在社區居住和接受治療。
   
治療精神病,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實證研究顯示,個案心理輔導和社區支援服務亦有助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在本港,論述精神病的個案心理輔導理論的中文書籍不多,尤其是將有關理論,附以個案工作實例作說明,更是寥寥可數。
   
本書主要介紹輔導員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的理論和特點,透過個案研習方式,介紹如何在不同的情緒病及精神病上應用認知行為治療,以及當中的輔導技巧。本書第一章主要介紹由A.T.Beck和J.S.Beck發展的認知行為治療基本模式和高級模式,會對這兩個模式的理念、特點和技巧作說明,並附以個案例子作詳細解釋。此外,亦會討論認知行為治療是否適用於華人社會。
   
第二至四章說明如何在不同的情緒病及精神病病患中應用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抑鬱症青少年(第二章)、抑鬱症母親(第二章)、厭食症(第三章)、懼學症(第三章)、賭博成癮(第三章)、妄想症(第四章)和精神分裂症(第四章)等。透過個案研習,作者會分享他們運用認知行為治療進行輔導時的過程和技巧,包括:個案轉介原因、接案評估、個案成長和家庭背景、應用認知行為治療作個案分析、個案的自動化思想、思考偏差、中介信念和核心信念等,另外,還包括輔導目標、輔導技巧,輔導成效和輔導員的反省等。
 

 

 

 

... 只要偶爾瀏覽攝影論壇便不難發現,某些帖子中時不時會有「半幅」「殘幅」「全幅」這樣的字眼出現。有些發言往往是對「全幅」以外的相機產品嗤之以鼻,時常流露出「既然要搞攝影,不如一步到位入全幅」的優越感。 2018年初,我賣掉了2年前購置的二手索尼A6000(APS-C畫幅)微單,半年後,我在重新選購相機的時候,潛意識裡或許出現過這樣的聲音:「既然你已經賣掉了一臺半畫幅微單,難道還要把它再買回來嗎?」 於是,我把相機從A6000升級成了A7(全畫幅)。然而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決定在絕大多數時間裡看起來都不夠理性。 ... 正如老鳥們所「教導」的那樣,全畫幅相機出片後期餘地更大,得益於感光元件更大,畫質也有一定的提升。但老鳥們似乎很少提到,全畫幅相機除了更重,與之搭配的鏡頭價格也更昂貴。拿很多人常說配備「一鏡走天下」的鏡頭作為對比,半畫幅的18-105鏡頭可能3000齣頭即可拿下,全畫幅的24-105鏡頭價格要高出2倍有餘,更不要說潛在的不同焦距廣角、定焦鏡頭的開銷了。 換句話說,時隔2年後我終於意識到,並非所有「好」的東西都適合像我這種資金有限、專業程度不足的普通用戶。事實上,即便租賃鏡頭可以儘可能降低使用成本,但如果平時對攝影鑽研不夠,也很難充分發揮高素質鏡頭的優勢。當然,有了它們的加持,瞎貓撞上死耗子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不過投入產出比依然很低,想要拍出好照片,技術和意識依然是第一位的。 ... ... ... ... 過去一年,我與同事遊走於長望瀏寧,採訪了數十位非遺傳承人,在增加對攝影工作的理解同時,藉助工作之便偶爾也會用手機拍些花絮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認可。 最近一個多月,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沒有繼續拍攝非遺題材,而是把目光更多放在城市生活上。在持續不斷的暴走過程中,我竟然迎來了一波手機拍照「創作高峰」,而這也鼓勵我重新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提高這方面的技能。 「熱情」或者說「慾望」是第一位的。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通常遠離市中心,每日通勤也很少藉助公共運輸,因此缺乏對生活的觀察。過年前一周,為了拍攝春節主題的照片,我和同事每天保持步行20000步以上,穿梭在大街小巷尋找值得記錄的畫面,極大激發了我對攝影的熱情。 ... ... ... 好用的軟體帶動拍攝頻率增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於構圖能力一般,我很少一步到位拍到滿意的圖片,因此長期依賴濾鏡作為輔助。我先後用過VSCO、Snapseed等後期軟體,但要論出圖效率還是得打開自帶濾鏡的Foodie、NOMO。年初發現FIMO內置的一款濾鏡很對我胃口,便將其當作首選,近期出片量明顯高了很多。 輕便的器材讓攝影變得更容易。相比單反,微單已經輕了不少,不過搭配部分鏡頭(如16-35廣角鏡頭)後重量同樣可觀。對於攝影水平不夠自信的人來說,微單拍照帶來的心理負擔容易勸退,長此以往就成了惡性循環。雖然平時手持iPhone X和Xr兩臺手機,但我更偏愛用前者拍照,無它,持臥更輕便,拍照不惹眼。如此看來,年初果斷置換手機的決定是正確的。 ... ... ... 不過手機拍照再方便,也存在細節數碼塗抹重、夜拍翻車機率高(大多數老款手機不可避免)的缺陷。攝影圈有句老話,「底大一級壓死人」,即便專業玩家眼中完全不能打的卡片機,其1英寸的CMOS感光元件也比目前的頂級拍照手機(最新發布的小米10 Pro數據為1/1.3)大,理論上可以保留更豐富的細節,裁剪、後期的空間會多一點。 ... 這也是我最近租賃富士XF10和松下LX10兩款可攜式數位相機的原因。需要說明的是,XF10是一款APS-C畫幅相機,可它給我的體驗實在一言難盡,目前拍攝的200多張照片居然挑不出一張滿意的。根據論壇的說法,想要用好它需要掌握更好的技術,像我這種只會自動對焦其他各種不會調的人,可能還不夠資格使用。 今天下午,趁著外面天氣不錯,我帶著LX10外出試拍了幾十張照片,並且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在和朋友的溝通中,我對它的優點概括如下:色彩還原度比較高,和人眼看到的差不多;對焦很快,24-72焦段包括了常用的四種(24、35、50、72)焦距;最大光圈1.4以及內置的多種濾鏡及情景模式,確保了直出分享的可能性。 ... 除了網友普遍提到的容易進灰,我還發現了LX10身上存在的一些缺點。比如電池續航一般(80張照片耗電三分之一);便攜尺寸造成的機身按鈕較小,手大用戶操作感覺有些彆扭;設置菜單層級過於複雜,想要用好它估計得認真看一遍說明書……上述問題或許是導致LX10數據上不輸索尼黑卡系列,卻在市場知名度和保有量等方面落後的原因吧。 話說回來,我之所以考慮租賃(未來可能正式入手)類似於LX10這樣的可攜式數位相機,一方面是前陣子聽播客「跟宇宙結婚」時,主播青年老師極力推薦這臺機器給我留下了印象;另一方面是在逐漸熟練手機拍照之餘,仍然想把相機拍攝這一塊撿起來。既然微單暫時心理上有些沒底,那不妨先用卡片機練手,找感覺、練技巧,最重要的當然是重新發現攝影的樂趣。 ... 絮絮叨叨說了很多,總結的都是近期拍照收穫的一些心得體會,整理成文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經過這番嘗試,我對手中的器材搭配有了初步規劃,幾百塊租金總算沒有打水漂。接下來就該大量嘗試了,希望今年的手機相冊比往年都要好看。 除開篇圖(iPhone拍攝)及相關資料圖外,文中所有圖片均為3月14日攝於長沙圭塘河風光帶,使用松下LX10相機直出(有裁剪)。歡迎關注「北京新媒體故事」並推薦優質內容。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n308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4274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雅倦怠、疲勞治療有效中醫診所霧峰淺眠或多夢治療中醫潭子頸部緊繃酸痛改善中醫診所
大雅常常心悸看什麼科 北屯口內疼痛中醫推薦 用藥會了解病人生活作息的中醫診所霧峰失眠治療中醫 太平區不用安眠藥治療看什麼科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中醫診所大里消化功能異常看什麼科 太平區入睡困難治療中醫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豐原肌肉、關節莫名痛改善中醫診所 西屯肌肉疼痛改善中醫診所 把脈超神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xgy4pcy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